2007年9月14日

K歌那些事儿

最近嗓子快生锈了,上周前后三次拉人去钱柜唱歌,未遂。幸好昨晚成功地拉到人去钱柜(其实是被人拉到钱柜)玩了一宿。非常高兴地发现自己的音域又宽了一度,更加高兴地被某位专业级mm夸我的声线有穿透力,不由得暗爽到内伤。看来最近练习气息挺有效果,继续努力。

说起唱歌这事儿,虽然没有漫子姐姐那么执着,我也还算是启蒙挺早的。

据老妈回忆,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都学唱歌,一回到家就屁颠屁颠地搬个小板凳给老妈坐,然后摇头晃脑哇啦哇啦地开唱。可见我小时候也不总是个安静的孩子。不过这事儿我一点印象都没有,从记事起小学初中高中的大环境都是鼓励(或者说要求)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音乐基本上没什么地位,平时听歌唱歌都很少。到了高中,好不容易买了第一台walkman,却不幸遇到一个有强烈控制欲的班主任,听歌和贩毒一样被禁止。我被迫转入地下工作,只能在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掏出walkman听着玩,没人的地方顺便哼两句,一到学校就赶紧藏进课桌最里面。可惜后来还是被班主任发现了,没收没得说,还被勒令写检查,按下不表。记得那时候手上只有一张专辑,还是粤语,完全听不懂。也无所谓,反正听个乐呗,也没别的什么可玩。每天翻来覆去听,到后来居然把每个字的发音全给硬背下来了,admire一下自己,虽然还是不知道什么意思,但好歹总能跟着哼哼,别说还挺像的。以致三年后在大学里和广东人zf2211一起唱歌,他评价说SillySnail虽然粤语讲得很扯,唱粤语歌还是有板有眼的。

有一天老妈忽然想起来,好像已经十多年没听过我唱歌了,于是非常担心我五音不全,浪费了她的好嗓子基因,拉了几个朋友带我去本市最好的KTV。那时候我还是个听话的小孩,从小牢记小学生守则,营业性歌舞厅是不该进的,第一次进KTV紧张得不行,从头到尾一直傻坐着只喝水不吭声。后来据某人回忆,那天初见我就被骗了,误以为我是个忧郁内向的孩子,真是汗啊。。

经过了中学的压抑之后,到了大学忽然又有了唱歌的氛围,就像幼儿园时代一样,可见社会的确是螺旋发展进步的。每每外出腐败,酒足饭饱之后总是有人打着饱嗝说,吃完了咱们上哪儿玩去啊,然后众人对视,一人振臂一呼,去唱歌吧,于是十多号人浩浩荡荡地奔赴17英里或者钱柜。有人喜欢唱,一进场就呼啦啦点一整屏的歌,唱到嗓子冒烟才罢休。有人不喜欢唱,就图个热闹气氛,整晚眯着眼睛躺在沙发上听歌。有人喜欢独唱,怕被别人带跑调。有人喜欢搭伙唱,一个人总觉得害羞。有生人在,大伙儿都比较礼貌谦让,不争麦克不喝倒彩,唱完了还拍拍手。若是就几个熟哥们儿,那可就热闹了,生拉硬拽抢麦克,嘻笑怒骂再创作,整个儿就一大龄儿童。还有的人从来不点歌,专等别人点歌他去帮帮唱。无论你点什么歌,他都能给你一起和上,还特别带劲,抓到麦克没一两个小时不撒手,这样的人称之为麦霸。有人唱豪放,有人唱婉约,有人唱rap,有人唱英文,有人唱儿歌,有人唱京剧,好什么的都有。当然最提气氛的还是男女对唱,尤其是本来就有绯闻缠身的,唱歌的假装害羞心里暗爽,旁边的使劲吹口哨摇沙锤,一曲歌罢,事就这么成了。

这几年差不多每个月都会去唱K,临毕业的那个学期更是每周都有活动,挺好玩的,就算是平时功课紧张的放松呗。到最后唱歌已经超过实况和魔兽成为我们班普及率最高的娱乐活动,我干脆把大伙儿拉到录音棚(就是上次我自己录歌那儿)去录了一首大合唱,作为临别的毕业留念,反响相当不错。

北京唱K的地方多如牛毛,几乎是全民娱乐项目的首选。可惜质量良莠不齐,随便找个小破巷子都挂着量贩式KTV的招牌,进去一看简直是群魔乱舞。我比较常去的17英里、麦乐迪、歌神这几家都还算不错,当然最火的还是钱柜。其实钱柜这名字起得挺俗气的,中文名钱柜,英文名Cash Box(后来好像换成Party World),会员卡叫做"稳赚卡",反正怎么都离不开钱,我想是不是也该请韩红来唱主题曲Oh money money go my home~~
不过他家的音响确实好,曲库也是全北京最全的,更新也快,所以尽管价钱比别家贵很多也总是门庭若市。唯一让人比较不爽的是点歌系统没有用触摸屏,手感不好。还有一大特色就是每天三次免费自助餐,去唱歌顺便管饱,味道也还不错。说到自助餐,以前tc2003给我讲过一份北京生存攻略,说在物价飞涨的北京每天只花两块钱也能活下去:早上晚点起床,省掉早饭钱。上午在五道口里工学院里自习,快到中午的时候花一块钱坐公交车去钱柜,借口说找人,冲进去吃自助餐,午饭就解决啦。下午在附近的麦当劳看书自习,临走的时候问麦当劳要个袋子。到晚饭时候再去钱柜,借口说中午没找着人,冲进去吃自助餐,晚饭也解决啦。顺便装些吃的在袋子里作夜宵。最后花一块钱坐车回五道口理工学院,完毕。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