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蒙azzuro赠票,今天去看了中国网球公开赛的男单和男双半决赛。第一次到现场看球,挺有感觉的,比看电视爽多了。
男单比赛是克罗地亚人Ljubicic对智利人Gonzalez,前者目前世界排名第10。选手还没进场,看台上一群智利观众就开始挥舞着智利国旗大声唱歌助威,chi-chi-chi-le-le-le的歌声一直贯穿全场,南美人民果然奔放。大约12:30,两名选手一同入场。Ljubicic高高瘦瘦,光头,乍一看有几分像当年的Agassi。Gonzalez则是"野兽"Tevez一般的典型南美肌肉男。比赛还没开始,两人在场地里相互喂球热身。先是拉底线,然后Gonzalez在底线喂球给Ljubicic截击和高压,过一会儿换过来Ljubicic在底线给Gonzalez喂球,气氛相当友好,看上去一点也不像要竞逐决赛席位的对手,更像是相熟多年的老球友。稍后的男双半决赛也是这样,让我觉得很是惊讶。想想足球圈的宿敌们碰面前都拼命掩饰实力,要出其不意地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如果让曼联和切尔西在足总杯决赛会师前一天打一场热身赛,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是疯了:怎么能给对手这么好的机会,暴露自己的实力和风格呢?放烟雾弹还来不及呢。但是在网球球员看来,比赛归比赛,风度还是要有的。
比赛正式开始,双方都相当投入,各自拿出看家本领。按常理来说,欧洲人力量足,南美人较灵活,所以我本以为Ljubicic会主要在底线抽球,而Gonzalez游走全场使巧劲。没想到正好反过来,Ljubicic常常出人意料地反手轻撩吊网前球,而Gonzalez基本上一直在底线猛抽,每次击球还常常伴随着一声大吼,果然是南美野兽。两人的发球速度都很快,经常达到200km/h以上。抽底线球的速度也挺快的,不过没有想象中那么震撼,感觉在五道口理工学院的网球场也常常能见到牛人抽出这样的球速来,我自己也偶尔能打出差不多的高速底线球。我想,职业球员和业余爱好者在肌肉组成上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普通人练上一年半载也能够打出漂亮的高速底角球来。关键的不同在于稳定性,职业球员可以保证99%的击球都能保持高水平,而普通人只能靠偶尔的灵光一闪。所以职业化道路的主要任务,与其是学习提高技战术水平,不如说是逐步减少失误,从而维持发挥的稳定性。现代网球比赛的胜负有时候更多地是由失误次数来决定,Federer之所以能成为男单一号,很大程度得益于他惊人的稳定发挥,把失误降到了最低。
说到失误,网球中有受迫性失误和非受迫性失误的说法,受迫是指受到强力攻击而勉强招架。我发现,无论是Ljubicic还是Gonzalez,在受迫不太强烈的时候,哪怕只有半秒时间观察对手站位,都常常能够回击到对方难以接球的空档位置。但是如果自己接球非常吃力,没有足够的时间观察考虑,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展臂挥拍,回击球常常直奔对手而去,结果让对手轻松地展开下一波进攻。有时候对手甚至不需要移动脚步就可以回击。我想,场地那么大,为什么会正好回球到对手面前,而不是周围的大片空档呢?一方面原因是对手在击出强力底线球之后常常上网截击,扩大了拦截范围。另一方面原因,我猜想也许是击球者的本能反应。从小训练"指哪儿打哪儿",挥拍前脑海中一定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准目标一拍抡过去。很少有人"指哪儿不许打哪儿",非要把球打到偏离目标的区域。所以当他们完全没有时间考虑,凭本能回击球的时候,也会瞄着一个既定的目标作为回击方向。因为没有时间观察,脑海中只对对手站位有模糊的印象,其余部分全是空白,自然而然就把对手所站的位置作为击球目标了。这就好比当你闭上眼睛,脑海中白茫茫一片,只在某处有一个黑点,你是不是也会下意识地把这个黑点作为焦点目标呢?
与之相反,球员如果略有些许时间观察考虑,便常常会下意识地回球到无人区的空档。在随后的男双比赛中,我见到了一种有趣的战术。南非的De Voest和澳大利亚的Fishe是一对搭档。一般来说,在一名球员发球的时候,队友通常会站在对侧的网前,准备在第一时间截击对方的回球(就好像把一个发球上网型球员分成了两个人)。De Voest也是这样站位的,但是他的姿势非常奇怪,并不像一般的截击球员那样矮身持拍,随时准备跃起截击,而是近乎匍匐在地上。他的这种奇怪姿势似乎非常成功,经常能顺利拦截到对方的回球。我想,他这种战术的成功运用应该也是利用了对手的心理。如前所述,球员如果略有些许时间观察考虑,常常会下意识地回球到无人区的空档。他匍匐在网前,对手在高速运动中不容易看清,可能会误以为他的防守区域是无人区,于是向这个区域回击球。这时候他像闪电一样立即站起来截击,常常能直接得分。这个战术很聪明,他们就这样连续两盘艰苦抢七取得胜利。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