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4日

关于web2.0的一点想法

web2.0这个概念现在炒得很热。前些天参加创业课程的小组讨论,听着各位打算创业的同学慷慨激昂地陈述自己的创业计划,搞网络的无一例外地声称自己走web2.0路线。web2.0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说实话蜗牛也不太明白,因为没见到谁给下一个确切的定义。粗略的说,就是下一代互联网应用。IPv6构成了下一代互联网的传输层,web2.0则构成了应用层。

web2.0有些什么特征,这也是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一个比较普遍的共识是多中心。第一代互联网是单中心的,也就是一台服务器对应很多客户端,信息集中在极少数服务器上,例如成千上万的网民都涌到新浪去看新闻,大家都看同样的内容。而在多中心的web2.0,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最典型的应用就是blog,写的人是小众,看的人也是小众。新浪的博客频道只花了一年时间就让流量超过了积累了八年人气的新闻频道。这项特征已有共识,蜗牛不再赘述。

除了多中心之外,蜗牛觉得web2.0还有一个趋势就是真实化。

过去我们常说,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它是平行于现实社会的另一个社会。网民们在网上用一个截然不同的身份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但随着web2.0的逐渐普及,它对现实社会的结合力越来越强,人们可以上网买书、订餐馆,可以做任何在真实社会的事情。这使得虚拟社会逐渐走向真实化,成为现实社会的一种资讯沟通补充,而非一个独立的社会。

在过去,网民很好的隐藏自己的个人信息,尽力把自己的网络身份与真实身份完全分离。是否泄漏个人隐私成为评价网络软件安全性的重要指标。那时候最流行的一句话是: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匿名性是网络交流的基础。2005年3月,水木清华BBS强制推行实名制,导致大部分网民愤然出走另组水木社区。而今天,网民们更热衷于把自己的现实生活映射到网上,例如近几个月流行的晒工资现象。而校内网、占座这一类的实名交友网站则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人气。

在过去,网民为了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通过使用代理等各种方式来隐藏自己的IP地址,以免泄漏居住位置。而今天,网民争先恐后地在Google Earth上找自己的家并贴在论坛上。不少写blog的同学在"博客地图"上登记,告诉每一位访客自己住在哪里,并看看自己周围还有多少个blogger。

在过去,blog不写个人生活,不写真实身份。当然,在完全匿名的保护下,偶尔写一些个人的生活也没什么,反正没人知道你是谁。而今天,blog的现实化实名化趋势非常明显,虽然很多人仍然不会写出自己的名字,但是或多或少都会贴出自己的玉照。昨天,我很惊讶地在某mm的校内网实名blog上看到了伊的罗曼史。而在以前,自爆八卦这种事情必然是匿名写作,而且会给所有人改头换面,比如叫他们方片七什么的。

目前,匿名性仍然是网络的主要特征,并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消失。过去我们披着马甲上论坛骂人,今后也不会用真名上论坛骂人。但蜗牛相信,真实化会是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它是好是坏,蜗牛也说不清楚(当然作为水木的老水车,我应该坚定地站在反对的一方),只能说这会是网络社会从一个带有游戏性质的虚拟社区过渡到真实社会的一个辅助手段的必经过程。

这个趋势对蜗牛(一个有志于成为IT民工的人)最大的影响就是,它也许意味着互联网将从一个烧钱的概念板块成长为一个有成熟盈利模式的真正的商业。

以前的消费者在网上的花费很少(除了被电信剥削的接入费用),网络的虚幻性使得消费者几乎没什么热情投入消费。譬如说花钱买一幅比鼠标还小的QQ秀,只能在半年里供给你那百十个网友偶尔瞟一眼,估计很多人都觉得不值得。
而现在的消费者将会把生活中的事情搬到网上进行,省时省钱。譬如买书,我若是去第三极图书城,吭哧吭哧蹬了半个小时自行车,找了一个小时没找到,吭哧吭哧再蹬回来,多郁闷。若是去当当网买书,几分钟就搞定了,直接给送到我府上来,多方便。再比如交水电费,每个月得自己爬梯子抄表,然后等在家里恭候收费员上门,若是能在网上银行直接划帐,岂不是省了很多事。想想看,有多少人需要买QQ秀?而有多少人需要交水电费?概念股和蓝筹股的差异就体现在这儿。

那么,如果蜗牛的预测是正确的,互联网将成为现实社会的有效补充,搞网络的人应该做些什么呢?首先是网络安全与身份认证,这是一切的基础。然后要开发一系列专门针对实名用户的服务。目前配套的网络服务还很少,这里头大有可为。以大家比较熟悉的校内网和占座网为例,虽然它们的招牌是实名交友社区,但仔细一看,除了要求用户实名注册之外,配套服务没有什么新意,仍然是个人资料+留言+blog+照片,与匿名社区MSN并无二致。web2.0具体怎么做,说实话蜗牛还没想清楚,现在也没几个人能看明白。这方面目前已经有了很多尝试,谁都不知道哪条路能走通,但只要大方向是对的,总能有一条路走通。

没有评论: